這件《拋光紫砂提梁壺》,造型古樸,年份久遠,是一件海外回流的藝術珍品,可遇不可求也!
紫砂壺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手工制造陶土工藝品,又名宜興紫砂壺。從明武宗正德年間以來紫砂開始制成壺,500年間名家輩出,不斷有精品傳世,享譽全球。在浩瀚的紫砂壺發展長河中,有一種獨特的壺,因汲取泰國文化之精髓,在裝飾加工上獨樹一幟,形成了自己鮮明的風格,這便是清末民國年間暹羅(今泰國)定制的紫砂茗壺,人們稱之為“水磨壺”,亦稱“拋光壺”。
“拋光”也稱“車光”,是紫砂成品表面加工的一種方法。經拋光處理的紫砂器表面形成一層玻璃相的光澤,具有獨特的韻味。“拋光壺”的出現,不僅是紫砂裝飾技藝上的創新,也是中泰兩國匠人在藝術實踐上的碰撞與交流。
清末民國至第二次世界大戰,我國戰亂不斷,經濟蕭條,民不聊生,宜興紫砂行業也不例外。適逢暹羅定制一些紫砂茗壺,鑒于當時特定的社會、經濟背景,紫砂界能有國外定單生意,整個紫砂行業都十分重視。當時很多制壺名家參與制作,如蔣貞祥、俞國良、程壽珍、王寅春等。紫砂茗壺運至暹羅后由當地工匠進行拋光,并將蓋鈕、壺嘴端部及口沿蓋沿部包上金屬(主要是銅,還有金、銀),產生一種特殊的玻璃光效果。在泰國人看來,這樣的紫砂壺幾乎等同于珠寶,尊貴而稀有。
拋光壺在泰國深受歡迎,與泰國人愛喝茶有關。受中華文化影響,泰國人亦喝茶,不過與我國不同,他們一般以茶湯為基底,加入糖、牛奶還有香料等。飲茶器具多為陶瓷,直到清末民國初年,他們接觸了中國的紫砂之后,便被這樣奇特的茶具吸引了。對于拋光壺,當地人們如獲至寶,泰國皇室及富商都爭相收藏。時至今日,在泰五世皇宮博物館內,還收藏著頗多的水磨拋光紫砂,可見其珍貴程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