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翠蓮軒”始創于1989年,由廣東資深收藏家曾美蓮女士創辦,是惠州首個高品位、專業化、多功能的文化藝術品展覽與交易服務中心。
作為有著三十一年歷史的民辦藝術館,“翠蓮軒”在時代潮流中不斷發展壯大。2002年成立“翠蓮軒藝術品有限公司”;2012年成立“翠蓮軒實業有限公司”;2017年成立“翠蓮軒文化傳播有限公司”。
“翠蓮軒”藝術館座落在風景秀麗的東江之畔,建筑面積約1000平方米,共二層。館內薈萃水晶、玉器、木雕、石雕、陶塑、紫砂、書畫等當代名家作品千余件。藏品在追求“真、精、絕”的基礎上,呈現藝術精品盛宴。藝術館積極舉辦國內外高雅藝術展覽及文化活動,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,積極推動惠州城市文化建設。
“翠蓮軒”藝術館長期邀請各界名師,舉辦各類傳統文化藝術講座。目前已開設了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“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”的古琴和昆曲培訓課程,以及國畫、國學、茶道等培訓課程,為各界人士提供專業的藝術學習平臺。公司還將重點研發具有惠州本土特色的“蕙洲藍”文化創意產品品牌,讓藝術精品飛入尋常百姓家,為惠州市民提供專業的文化消費平臺。
一、巨型巴西白水晶精雕擺件《八臂觀世音菩薩》
尺寸:高96厘米,寬56厘米,厚50厘米
鎮館之寶《八臂觀世音菩薩》,采用全球最珍貴的巴西巨型天然白水晶精雕而成,原料重達1000多公斤。白水晶是水晶之王,生于地下形成過程需要上億年的時間,為大自然不可再生的神奇產物。這塊水晶原料運到中國后,由頂級晶雕藝術家漚心力血、精雕細琢,整整三年方才完成這件傳世佳作。
在中國,水晶被稱為菩薩石,為佛教七寶之一?!栋吮塾^世音菩薩》構圖動靜相宜,疏密得當。觀音法相雍容大度、儀態端莊,項戴珍寶瓔珞,身著秀麗天衣,自由坐于蓮花寶座中央。其身體比例,半闐的眼,微揚的嘴角,手指上翹的幅度,都是刻畫觀音慈眉善目之姿、清凈莊嚴之態的細節要素,從而恰如其分地傳達觀世音菩薩對世間眾生的憐憫和關懷。菩薩手中所持寶珠、金剛鈴、念珠、蓮花、海螺、法輪、寶瓶、如意佛器,則寓意著為眾生救苦解難,遠離禍害,永保平安。
八臂觀世音菩薩與娑婆眾生極為有緣,其慈悲形象深深烙入眾生內心,眾生遇到艱難險阻和困苦厄難時,均會情不自禁地脫口急稱念:“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”,祈望觀世音菩薩能夠聽到眾生求救的聲音,來救渡眾生。這尊八臂觀世音菩薩乃鎮宅辟邪、招吉納福之圣物。
《八臂觀世音菩薩》為翠蓮軒的鎮館之寶,收藏價值巨大,是由以下因素決定的:第一,產地最好。這件作品原料產自巴西,乃全球最優質的白水晶。第二,原料珍稀。好的水晶雕像,必須要有足夠大的塊度,這是最基本的要素。如今市場上的大塊度白水晶很稀缺,整塊巴西優質大料更是千金難求,非常珍貴。第三,工藝水平高。巨型水晶雕刻費材費工費時,一旦失手,將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。因此,巨型水晶對雕刻者工藝水平要求極高,全球目前只有中國藝術家才能駕馭如此珍貴的原料。晶雕藝術家因材施藝,按照天然水晶的形狀、皮色、瑕疵等各種特征進行構思,將白水晶的自然能量和佛教的法理儀度融為一體,工藝流程采用圓雕、浮雕、立體雕等手法,集亮光、亞光、磨砂多種工藝于一身,彰顯作品的立體效果和端莊慈祥的神態,實現了天然水晶觀世音佛造像新的突破,無論從材料、工藝或者是文化價值上看都是稀世珍品!
二、天然鈦晶精雕擺件《一路連科》
尺寸:高63厘米,寬33厘米,厚22厘米
《一路連科》采用晶瑩剔透的天然鈦晶精雕而成,鈦晶是在水晶中含有發狀、絲狀、針狀等形態各異的礦物晶體。鈦晶是發晶的一種,卻是所有發晶族里能量最為強大的。由于產量稀少,所以品相優等的鈦晶堪稱現今最珍貴的水晶類寶之一。主財、偏財、人緣、避邪、健康、防小人是鈦晶皆具有的六大主能量。
這件作品根據鈦晶天然的色彩俏色巧雕而成,頂部由蓮葉和蓮花組成,一蓮葉中心下凹,似欲折合,邊緣呈連弧式。蓮花含苞待放,蓮葉下的葦葉和水草穿插交織,形成層次豐富的多層立面。水草彎曲自如,六只鷺鷥棲息其間,或昂首望天,或俯身覓食,或佇立觀望,姿態優雅閑適?!苞槨迸c“路”同音,“蓮”與“連”同音,還因為蘆葦生長的習性,連棵成片生長,亦有連科之意,故這件作品取名為《一路連科》,寓意著仕途順利、步步高升。
鷺鷥是一種漂亮的水鳥,又稱白鷺,在古代為吉祥鳥。詩圣杜甫曾寫下“兩個黃鸝鳴翠柳,一行白鷺上青天”的千古名句。以鷺鷥作為晶雕題材,作者巧妙的將鈦晶的高貴神秘和白鷺的裊娜多姿融為一體,天然光澤與一派祥瑞氣息相輝映,吉祥意味更甚。
三、緬甸六彩翡翠精雕擺件《其樂無窮》
尺寸:長65厘米,寬19厘米,高26厘米
《其樂無窮》選取極珍貴的緬甸天然六彩翡翠大料精雕而成,整器色俏、料大、工巧,乃珍品也。
唐代詩人仲之元曾作《玉賦》一詩盛贊美玉顏色的美麗:“五色相宣,千名競出。振鶴羽以蓋鮮,聳雞冠而增煥。
匪蒸果之足件,何純漆之能亂!乃堅以守正,妙以通微;
烘爐不能易其色,厚地不能蜷疼其輝。乍騰虹以白氣,或見女以青衣。山林孕之而含郁,川讀育之而漣漪?!边@件天然六彩翡翠集山林川澤孕育的精華于一身,綠翠色生機、白色清靈、紫色夢幻、墨色端正、黃翡色燦爛、紅翡色尊貴,其色之妙令人嘆為觀止。
玉雕藝術家按照天然六彩翡翠的形狀、皮色、瑕疵等各種特征進行構思,運用巧雕手法因材施藝,確保材料、題材、工藝的統一。結合圓雕、凹雕、浮雕、縷雕、陰刻等多種雕刻技藝,利用六彩翡翠特有的豐富色彩,分別雕刻僧人、童子、竹籬、水井、山石、花草、瓜果、棋盤等景物,人物神態各異、景物寓意吉祥,童子生機勃勃、棋盤其樂融融、葫蘆福祿雙全,形成錯落有致、歡樂喜慶的特殊效果,韻味極強。
四、新疆和田玉精雕插屏《瓊樓仙境》
尺寸:長24.2厘米,寬1.3厘米,高30厘米
《瓊樓仙境》選取上好的新疆和田白玉為屏心,以中國傳統山水人物、亭臺樓閣為題材,雕刻出一幅淡雅寧靜的仙境勝景,再配以高檔紫檀座屏,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。
和田玉,產于中國新疆和田,有著7000多年的歷史,為古代四大名玉之首。和田玉代表著“君子比德于玉”的中國儒家思想,從古至今受到人們青睞。近年來,和田玉資源稀缺,開采過度,目前在市場上“按克計價”,供不應求。2002年北京翰海春拍會上,一件紫檀嵌玉插屏起價8萬元,5分鐘內以732萬元成交,創下了當時的天價。
這件玉插屏的原料是一塊巨大的新疆和田白玉山料。玉雕藝術家用這塊大料精雕了四件玉插屏及三幾掛件,因玉料珍貴、雕工精湛,整器中的三件玉插屏及掛件先后被幾位頂級收藏家請走。這件孤品顯得彌足珍貴,為翠蓮軒珍藏品鑒之美物!這件玉插屏尺寸較大,玉質明凈溫婉,玉雕藝術家以浮雕技法在屏心上細雕祥云繚繞、松木蒼翠、亭臺樓閣、仙人勝景,整體布局遠近得當、深淺相宜,呈現了一幅仙境祥和的意境。細處充分運用白玉帶糖色的天然特點,巧妙地把糖色部分精雕松木仙樹的陰影,白玉及糖色二者色彩上的差異,大膽地打破了單一材質的沉悶感與單調感,使插屏整體具有更為豐富的視覺效果和協調的美感,可謂匠心獨到!
底座則采用珍貴的紫檀木,紫檀特有的天然光澤和自然紋理,與白玉光潔的表面肌理和溫潤質感形成鮮明對比,可謂剛柔相濟,從而體現出強烈的韻律感和更為豐富的美感,極具收藏價值。
五、天然壽山石大型精雕擺件《雄霸天下》
尺寸:長105厘米,寬35厘米,高55厘米
作者: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林亨云弟子、壽山石雕工藝美術師韋家勝
韋家勝,男,1976年出生,福建福清人,現為壽山石雕工藝美術師、中國壽山石福清聯誼會理事。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、中國壽山石雕刻大師林亨云的弟子。韋家勝專攻雕熊,創作的熊惟妙惟肖、呼之欲出,以《熊》為題裁的作品曾獲2003年福建壽山石國石杯藝術精品大展精品獎。
1992年,韋家勝師從林亨云學藝。林亨云大師(1930年9月-——2018年4月22日),福州人,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壽山石雕代表性傳承人。林大師擅長刻熊,他創作的熊或坐、或爬、或嬉戲、或逐食,逗人憐愛,不但形似,而且富有人格化情感,尤其在茸茸熊毛的表現上有他的獨到之處。在林亨云大師的悉心教導下,韋家勝的熊毛雕刻得其精髓,細膩傳神,受到收藏家們的青睞。
《雄霸天下》為韋家勝的佳作之一,原料采用福建建甌石,是以本地開石為主要礦物成分的石種,微透明,質地滋潤,性老,富有光澤。作品構思巧妙,充分利用原石罕見的純白色,以及體積巨大等特點,隨石賦形,塑造了一頭雄壯霸氣的北極熊。作者用圓雕技法,運刀厚樸,刻工細膩,熊很寫實,其毛發疏密有致,纖毫畢現,本是堅硬的石頭,卻被雕刻出了柔軟而富有彈性的質感,熊身毛茸茸的感覺蓬松自然,卻能隱隱看出其強健的肌肉紋路,栩栩如生、形神兼備,令人嘆為觀止!
為更好地突顯這件藝術品,“翠蓮軒”藝術館對于底座的搭配也是匠心獨到。2002年,特地從緬甸定制了貴重的紅豆杉根雕底座。底座不論在整體造型上,還是質感紋理上,都與《熊霸天下》互相呼應,完美極了!
六、天然壽山石大型精雕擺件《和諧家園》
尺寸:長76厘米,寬51厘米,高89厘米
作者:壽山石雕刻藝術家、高級工藝美術師謝亨旺
謝亨旺,男,1972年出生,福建沙縣人,現為壽山石雕刻藝術家、高級工藝美術師。作品《碩果累累》在上海榮獲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精品金獎,《同心結》獲第三屆風華杯壽山石雕青年藝術家作品大獎賽金獎。
《和諧家園》精雕擺件是用中國四大名石,福建天然壽山石雕刻而成。其原料為壽山石中的老嶺石,又名“柳嶺石”,產自福建壽山鄉北端柳嶺深山中。老嶺石作為雕刻石材有著一千多年的歷史,早在宋代就大量開采使用。為中國傳統“四大印章石”之一。老嶺石質巨大,質地堅脆,含砂,不透明,有青綠色、淡黃色、黃色、灰色、灰黑色等,顏色豐富,可塑性強。
古語云“玉不琢,不成器”,壽山石雕亦同理。壽山石從挖掘而出的原石到巧奪天工的藝術珍品,全仰賴于雕刻藝術家的鬼斧神工。謝亨旺老師對原石“相石取巧”,根據原石的形狀、色彩和紋理等特點進行構思,因勢造型,因材施藝,因色取巧,使自然色相和奧妙神工渾然一體。作品分別雕有一公一母兩只大雞、4只小雞仔以及嶺南佳果荔枝等,整體布局層次分明、繁而不亂。一只母雞蹲在籠上孵蛋,旁邊4只小雞仔在嬉戲和啄食白菜;公雞雄立石上引吭高歌,顯得氣宇軒昂,對面有幾串碩果累累的荔枝?!对?小雅.斯乾》:“筑室百堵,西南其戶”,亦指家資。石、白菜、雞、荔、分別諧音家室、發財、吉利。諧音合起來寓意合府安康、生活富裕、大吉大利。
細觀這件作品,妙在雕工精湛,線法流暢,俏色巧用,充分表現了作者敏銳的感悟和巧奪天工的雕刻技法。雞、荔枝、竹簍及雞籠使用浮雕、鏤雕技法,神態逼真,富有生活情趣。而大白菜則用陰刻線處理,菜葉彎曲自然,紋理生動。整件作品層次分明、情景交融,使人仿佛聽到雄雞那高吭激昂的打鳴、小雞仔可愛有趣的逐叫,呈現出其樂融融、喜慶吉祥的和諧家園景象。
七、福建木雕珍品擺件《悟》
尺寸:長47厘米,高76厘米
作者: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林學善
林學善(1945——2018),男,福建福州人,中國工藝美術大師,亞大地區手工藝大師,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項目-——福州木雕(象園)省級代表性傳承人。福州市人民政府授予“福州市有突出貢獻的技術拔尖人才”光榮稱號。
林學善大師1966年畢業于福州工藝美術學校,師從著名雕刻師阮寶光先生,擅長木根雕和象牙雕等。作為當代福州木雕家的杰出代表,林學善大師是福建省木雕行業獲得“中國工藝美術大師”殊榮的第一人。曾于1982年-1984年于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學習結業,集民間傳統工藝與學院專業造型于一身。林學善大師生前致力于木雕作品創作,成就卓著,揚名國際?!哆_摩》、《千載之壽》、《宮怨》、《蒲團達摩》等十多件作品分別榮獲國家級工藝美術百花獎一等獎,即“希望杯”獎,省、市級獎項無數。
林學善大師畢生致力于將福州木雕推向全世界。1986年開始,林大師多次應邀赴日本、美國、澳大利亞、新加坡、馬來西亞及中國臺灣、中國香港、中國澳門等國家和地區舉辦個人藝術展,并因擅刻達摩,在國內外享有“達摩善”之美譽,作品被國內外收藏家競相收藏。1992年作品《達摩渡江》被評為“工藝美術珍品”,收藏于中國工藝美術珍寶館。2011年龍眼木雕《創業艱難百戰多》收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。
作品《悟》采用珍貴的古沉木精雕而成。收藏界對于古沉木雕刻品有這樣的評價:“家有珠寶一筐,不如烏木一方”。 烏木即古沉木,又稱炭化木,是千百年前深埋在江河湖泊底層的枯木殘根。隨著歲月的逝去,枯木殘根在水底泥沙中經浸泡和磨壓,便逐漸改變了原來的物理性能:木質內在的脂肪、糖類等都在水中溶解得干干凈凈,蛀蟲、細菌的生存空間也被清除,有的沉木被水底的泥沙腐蝕得絲絲縷縷,強化了肌理的材質美感,有的則變得剛勁挺拔,顯示出崢嶸不桀的力度,形成了古樸凝重、銅打鐵鑄般的效果。其色澤也變得千差萬別,有棕色、灰色、紫色、黑色,也有外紅內黑或是黑皮黃心的。更有一些時間長的古沉木明顯“炭化”,顯現出煤樣的黑色,真是奇譎而神妙。令人稱道的是,古沉木不變形,分量重,密度大,好的古沉木竟然可與紫檀木媲美,堪稱樹中之精,木中之魂。
林學善大師創作《悟》的經歷充滿傳奇:2012年,他在福州一個建設大橋工地上發現一塊黑“木頭”,它色澤烏黑閃亮,材質肌理極具美感,他當即意識到這是雕刻的特殊材料,以高價買得此物。得到這段古沉木后,他沒有急于動刀,而是反復觀察,日夜琢磨,力求天趣與人意的和諧統一。這塊古沉木在水底不知經歷了多少歲月,多少磨劫,它的周身已被水底泥砂侵蝕沖刷得千瘡百孔。一日,林學善大師靈光一閃看到了靜坐一隅,修性坐憚的達摩祖師形象。他懷著無比虔誠的心情,對這段古沉木依形度勢。古沉木特有的起伏、形態、肌理、結疤被大師巧妙運用,完美地雕刻出達摩祖師濃眉如帚、堅毅深沉的高古氣韻,以及奇石嶙峋、洞天高闊的自然環境,讓觀者“明心見性”、撼動心魄!
林學善大師生前與“翠蓮軒”藝術館館主曾美蓮結緣20余年,在藝術交流方面兩人惺惺相惜、如遇知音。2013年,“翠蓮軒”新館舉行盛大開館典禮,《悟》是林學善大師專為開館而作的完美作品,這其中的緣份可謂妙然天意也!如今,林學善大師已永遠地離開了世界……《悟》成為林學善大師古沉木雕的收山之作,其工藝價值、文化價值及經濟價值無可估量!
八、石灣陶塑《蘇東坡》
尺寸:長21.5厘米,高32厘米
作者:中國工藝美術大師,亞大地區手工藝大師劉澤棉
劉澤棉,男,1937年出生,廣東佛山人。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石灣陶塑技藝代表性傳承人,中國工藝美術大師,亞大地區手工藝大師。
劉澤棉大師是石灣陶塑藝壇泰斗,生于石灣陶藝世家,是“劉勝記”的第四代傳人。其叔公劉佐朝是清代光緒至民國年間的陶藝大家。劉澤棉10歲習藝,至今已70余載。在陶藝創作中,他博采眾長,汲取了古今名家的藝術營養,注重創新,大膽學習現代解剖學的骨骼醫理,注重衣紋、筋骨、肌肉的塑造,工意兼得,形神結合,對石灣傳統陶藝的傳承與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。從藝70多年來,劉澤棉大師榮獲的獎項不勝枚舉,許多珍品被中國美術館和國內外藏家爭相收藏。1986年《鐘馗飲酒》省政府作為禮品贈送給英國女王。1992年《十八羅漢》被省政府贈送泰國淡浮院收藏。2000年《老子》被送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?!妒狭_漢》獲全國百花獎優秀新產品設計一等獎。2002年《達摩》被美國路易州大學博物館收藏。2004年《紫氣東來》拍出360萬元,市場價值獲得了認同。
作品《蘇東坡》以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名作《食荔枝》為構思,塑造了蘇東坡樂觀曠達、灑脫豪放的生動神韻,表現了“隨遇而安”的精神境界以及對嶺南風物的熱愛之情。劉大師特別注重作品細微處的藝術處理,“虬髯”、衣帶等處吸取了南朝謝赫論畫“六法”和“氣韻生動”、“骨法用筆”的精妙,形神兼備、氣韻生動,精準地體現了一代大文豪蘇東坡豁達豪邁的高士氣質。
九、紫砂《荷花九件套壺》
容量:500cc 泥料:綠泥 年代:九十年代
作者:中國陶瓷藝術大師、研究員級高級工藝美術師范永良
范永良,男,1943年生于宜興,中國陶瓷藝術大師、研究員級高級工藝美術師,拜中國七大老藝人之一、花器泰斗蔣蓉為師。1959年進廠,為宜興紫砂工藝二廠創始人之一,善制花器,是傳統類花器的代表人物。
《荷花九件套壺》作品以傳統花器手工制作技藝制作,利用紫砂材質的不同色澤,形象地把荷塘美景反映到“壺”上。細細審視“青蛙荷花壺”,在那頗為工整精細的作品里,范永良大師極有選擇地將有限的場景、對象、題材融洽在和諧的布局中,傳達出抒情性非常濃厚的詩情畫意。壺融荷花、蓮子、枝梗、藕梢、菱、青蛙于一體,以荷花作壺身,一片卷裹的荷葉當壺嘴,長滿毛刺的荷葉梗彎成壺把,兩菱和一段藕梢呈鼎字形裝飾于壺底,整個壺面象個蓮蓬,其間勻稱又不規則地舒展出十一顆蓮心,而且每粒都能轉動。壺蓋上憩息一只栩栩如生的青蛙,不僅為畫面增添了動感,使作品的生活氣息更加濃郁,使人聯想到“接天蓮葉無窮碧,映日荷花別樣紅”的荷塘風貌。
十、紫砂《矮四方剛角》
容量:1140cc 泥料:原礦底糟青 年代:90年代
作者:紫砂方貨專家周定華
周定華,男,1953年生于江蘇宜興,實力派名家,師從陳福淵、顧紹培、周尊嚴,1972年進宜興紫砂工藝廠工作,后進廠研究所從事新品創作,1983年始制茗壺便非同凡響,其作品不與他人同儔,造型不圓不方,亦圓亦方,輕盈而又不失樸厚,專擅方器,人稱“方貨”專家。
此壺采用原礦底糟青制成,容量1140CC,壺鈕、壺蓋、壺身、曲流均以四方側角構成,從壺鈕上分布自上而下的八根線條將壺身分為八個塊面,四個彎角與壺身、蓋面既協調又穩重。整壺線條明晰利落,尤其是壺蓋穹窿凸起,大有古意。在八方之中透以圓意,沉穩中又見靈動,使人觀之有成熟大氣,剛正不阿之感。
周定華老師制壺多為自己欣賞,輕易不肯示人,近年來,其作品市場一貨難求,價格連年上漲。
十一、紫砂《青玉四方壺 》
容量:1140cc 泥料:原礦底糟青 年代:90年代
作者:中國工藝美術大師,中國陶瓷藝術大師,國家研究員級高級工藝美術師李昌鴻
李昌鴻,男,中國工藝美術大師,中國陶瓷藝術大師,國家研究員級高級工藝美術師,世界名人。1937年生,1955年進紫砂工藝廠,師從顧景舟大師。
1984年,與沈蘧華合作的《九頭竹簡茶具》榮獲德國萊比錫國際博覽會金質獎,成為當代國際紫砂大賽獲獎第一人。其作品:《丙寅大吉》、《九龍組壺》、《四方特奎壺》、《青玉四方茶具》、《一衡茶具》、《高八方壺》、《斗方壺》等,二十多次榮獲國際、國內金銀一等獎,在行業中有“獲獎大戶”之美譽。鑒于對紫砂作出的突出貢獻,其業績載于英國劍橋1997年名人錄和國際名人錄。
《青玉四方壺》是李昌鴻大師的代表作之一,在第三屆中國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上榮獲金獎。李昌鴻大師曾親談《青玉四方壺》的創作體會:“我中華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,是我壺藝創作取之不盡,用之不竭的取材源泉。當新世紀的曙光冉冉升起,我躍躍欲試在歷史的民族文化中先找題材,在紫砂藝壺創作上構思我的新作,華廈勤勞智慧的民族、從原始社會的舊古器時代,進化到新石器時代,演進到青銅器時代,創造我民族特有的燦爛中華文化,我借鑒青銅文化器皿造型的鐘、鼎,構思我方型紫砂壺壺體的設計,在壺的嘴、鋬、摘子上,我借鑒了新石器紅山文化時期的“玉魚”、“玉龍”,及良渚文化的“玉琮”,便化成紫砂語言的嘴、鋬、摘子。 “玉魚”的騰空之態,我把它設計為壺嘴的造型,正方形的頭和身,吻部微伸,顯示生命之感,魚頭與尾鰭用陰線壓刻的手法把它表現出來,魚的頭部即是壺嘴的頭部,在這頭部塑上一對眼珠,給人形象的看到炯炯有神的魚已成為貼切的壺嘴。 “龍”,是華廈民族創造的寓意性形象,體若一鉤新月的紅山文化的“玉龍”。是我壺鋬的借象,它那龍口緊閉,龍首下探前伸,吻部微微翹起,頸脊一簇卷起之態正是我要覓得的壺鋬之韻律,我同樣以方形簡潔、夸張之手法,塑造了玉龍式的鋬形,并亦在頭部飾上一對眼珠,起到點睛之妙,使鋬造型富有矯健雄強的生命力體現在壺體上”。此作品造型雄健嚴謹、工精秀麗、精含于內、神見于外,具有極高的鑒賞收藏價值。
十二、海外回流珍品《拋光紫砂提梁壺》
這件《拋光紫砂提梁壺》,造型古樸,年份久遠,是一件海外回流的藝術珍品,可遇不可求也!
紫砂壺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手工制造陶土工藝品,又名宜興紫砂壺。從明武宗正德年間以來紫砂開始制成壺,500年間名家輩出,不斷有精品傳世,享譽全球。在浩瀚的紫砂壺發展長河中,有一種獨特的壺,因汲取泰國文化之精髓,在裝飾加工上獨樹一幟,形成了自己鮮明的風格,這便是清末民國年間暹羅(今泰國)定制的紫砂茗壺,人們稱之為“水磨壺”,亦稱“拋光壺”。
“拋光”也稱“車光”,是紫砂成品表面加工的一種方法。經拋光處理的紫砂器表面形成一層玻璃相的光澤,具有獨特的韻味?!皰伖鈮亍钡某霈F,不僅是紫砂裝飾技藝上的創新,也是中泰兩國匠人在藝術實踐上的碰撞與交流。
清末民國至第二次世界大戰,我國戰亂不斷,經濟蕭條,民不聊生,宜興紫砂行業也不例外。適逢暹羅定制一些紫砂茗壺,鑒于當時特定的社會、經濟背景,紫砂界能有國外定單生意,整個紫砂行業都十分重視。當時很多制壺名家參與制作,如蔣貞祥、俞國良、程壽珍、王寅春等。紫砂茗壺運至暹羅后由當地工匠進行拋光,并將蓋鈕、壺嘴端部及口沿蓋沿部包上金屬(主要是銅,還有金、銀),產生一種特殊的玻璃光效果。在泰國人看來,這樣的紫砂壺幾乎等同于珠寶,尊貴而稀有。
拋光壺在泰國深受歡迎,與泰國人愛喝茶有關。受中華文化影響,泰國人亦喝茶,不過與我國不同,他們一般以茶湯為基底,加入糖、牛奶還有香料等。飲茶器具多為陶瓷,直到清末民國初年,他們接觸了中國的紫砂之后,便被這樣奇特的茶具吸引了。對于拋光壺,當地人們如獲至寶,泰國皇室及富商都爭相收藏。時至今日,在泰五世皇宮博物館內,還收藏著頗多的水磨拋光紫砂,可見其珍貴程度。